2025年6月27日,韩国国防采办计划管理局(DAPA)与韩国航空航天工业公司(KAI)之间签订了一份重量级的合同,价值达到2.39万亿韩元(约17.6亿美元),这项合同的签署标志着第二批20架KF-21 Block1战斗机采购计划的正式启动。这一订单不仅包括飞机本体,还涵盖了必要的后勤支持系统、飞行员训练方案以及完整的技术手册,因此此举意味着韩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半战斗机进入了一个新的规模化生产阶段。此外,这一战略被广泛认为是推动韩国“国防自主化”政策的重要一步,为东亚空中力量的格局带来了新的变量。
回顾KF-21项目的发展历程,其推进速度令人瞩目。在2024年1月,原型机完成了初步的测试评估,并在短短两个月内迎来了进展。经过韩国防卫事业推进委员会在3月22日的第160次会议上的审议,通过了总投资达7.92万亿韩元的40架KF-21低速量产计划,生产周期自2024年至2028年。为了降低技术风险,该项目被划分为两个批次开展:第一批的20架订单于2024年6月25日确认,投资额为1.96万亿韩元,而此次签署的第二批订单则进一步加快了量产的步伐。在2025年5月20日,首架量产型KF-21在庆尚南道泗川的工厂开始了总装工作,按照既定计划,这架飞机将在2026年完成验收测试并交付给韩国空军,最终的全部战机也将在2028年前全部列装完成。
展开剩余66%有趣的是,尽管韩国积极推进国产战机的研发和生产,但其在引进美国先进装备的步伐上并没有减缓。2023年12月27日,韩国通过了F-XIII计划的第二阶段,采购了20架F-35A隐身战斗机,以替换计划在2024年全面退役的F-4E“鬼怪”机队。这一“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方面依赖F-35保持尖端的威慑能力,另一方面又借助KF-21项目促进国内航空产业链的发展,展现出了韩国在增强国防自主性与迅速提升战力之间的精确平衡。分析人士认为,尽管KF-21 Block1不具备隐身能力,但其配备的先进航空电子系统及武器兼容性,依然可以有效执行区域制空任务。
KF-21项目背后牵动的国际博弈同样引人注目。自2016年韩国与印度尼西亚启动联合研制以来,印尼在资金履约方面的问题始终伴随着项目的推进。2024年5月,印尼因财政压力表示希望重新谈判资金分摊比例,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拉锯,韩国在同年8月最终同意下调印尼的出资额度。直到2025年6月13日的雅加达国际防务展,中国和印尼两国国防部门才正式签署了修订协议,结束了这场持续一年的合作争端。尽管印尼的反复曾给项目带来了不确定性,但韩国表现出的战略定力确保了研发进程的平稳推进。目前,印尼仍然承诺将参与后续开发,并采购48架战机,其深度的合作关系对KF-21在东南亚市场的拓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整体来看,KF-21项目的迅速推进已超越了简单的装备更新。从首批订单签署到第二批购买仅隔一年之久,从总装启动到交付周期压缩到两年,这一切都反映了韩国航空工业体系能力的显著提升。相较于印度“光辉”战机经历四十年的坎坷历程,韩国在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联合研发到批量生产的全流程,这为中等实力国家开发高端防务装备提供了新的示范模式。随着量产速度的提升,KF-21不仅将在半岛的空中战力上带来显著改变,其对外出售的潜力也有可能冲击国际军火贸易格局,目前印尼、菲律宾等国已表达了采购意向。届时,当首架喷涂太极标志的KF-21在2026年飞上蓝天时,韩国将在全球战斗机俱乐部中正式赢得“玩家席位”。
发布于:天津市冠达配资-配资门户公司官网-如何加杠杆炒股-免息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